关闭×
欢迎访问《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官方网站,今天是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指南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道德声明
联系我们
English
Previous
Next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2025年 第37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2-25
上一期
封面和目录
2025, 37(1): 0-0.
摘要
(
)
PDF
(797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专家论坛
中国参与非洲血吸虫病防控:“三位一体”模式的价值与实践
何健, 王鑫瑶, 黄玉政, Saleh JUMA, Mayassa ALLY, 周晓农, 杨坤
2025, 37(1): 1-7,13.
摘要
(
)
PDF
(140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作为一种被忽视的热带病,血吸虫病在不发达地区尤其是非洲仍构成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非洲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主要依赖于外部援助,但传统的国际援助模式存在诸多局限性。为增进全球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国际规则⁃中国经验⁃本地需求”的“三位一体”合作模式,并以中国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技术合作项目为例进行阐述。该模式强调遵循WHO的指导方针、借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成功经验并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需求,通过整合国际资源、推广中国经验、满足当地需求,以促进血吸虫病防控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援桑给巴尔血吸虫病防治技术合作项目的成功实践为该模式提供了有力支撑,证明其在提升多边合作效率、推动全球卫生治理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热带病跨境联防联控思考:体系建设与实施路径
钱颖骏, 丁玮, 李红梅, 王多全, 吕山, 李石柱, 周晓农
2025, 37(1): 8-13.
摘要
(
)
PDF
(1292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我国面临的热带病输入及再传播风险日益加剧,对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有效应对热带病跨境传播风险、推动我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热带病控制和消除进程,本文在分析我国主要输入性热带病现状与治理风险、热带病跨境联防联控政策实施现状及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热带病联防联控体系建设的政策导向、机制和内容,并提出了涵盖跨境合作机制建立、中国公共卫生产品研发与试制,以及跨境热带病防控重点项目实施等3个方面的实施路径。该体系建设将进一步增强我国跨境重点热带病防控能力,构建具有示范作用的热带病防控模式,并促进国际间热带病防控技术交流与合作。
疟疾跨境输入与继发传播的风险及对策
周耀武, 张丽, 夏志贵
2025, 37(1): 14-18.
摘要
(
)
PDF
(105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当前,全球疟疾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我国虽于2021年通过了WHO消除疟疾认证,但由于与我国接壤的部分国家疟疾流行情况复杂,特别是云南中缅边境缅甸一侧疟疾疫情出现暴发式增长态势,我国同时面临经航空器跨国境和经陆地邻国跨边境输入疟疾与继发传播的风险。本文列举了全球范围内疟疾输入引起继发传播的部分典型案例,并提出了针对非边境风险地区和边境风险地区的应对策略和措施,旨在有效降低疟疾输入与继发传播风险、巩固来之不易的消除疟疾成果。
中缅边境地区消除疟疾策略与疟疾联防联控合作探讨
魏春, 林祖锐, 杨中华, 周红宁, 周兴武, 杨锐
2025, 37(1): 19-23,54.
摘要
(
)
PDF
(110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云南省与缅甸、越南、老挝3国接壤,中缅边境地区是我国消除疟疾后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的重点地区。云南省自2011年起全面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按照疟疾发病率和传播风险将全省129个县(市、区)划分为3类,采取不同的疟疾防治技术策略和措施。2014年,云南省在中方边境建立了68个疟疾咨询服务站、在缅甸边境地区设置了80个疟疾防治服务站。2015—2018年,云南省在中缅边境地区实施消除疟疾“三道防线”措施;2019年,对该措施进一步调整和细化,形成了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的“3 + 1”策略。经过多年努力,2021年6月云南省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但受缅甸局势变化和我国调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政策后国际旅行和口岸通关逐步恢复等因素影响,2023年和2024年云南省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呈上升趋势。我国与缅甸疟疾联防联控合作始于2005年的“中缅边境地区疟疾联防联控试点项目”;2010年,该项目发展为“大湄公河次区域部分边境地区疟疾和登革热联防联控项目”。通过与缅甸卫生部门举办协调会、畅通信息互通机制、建立境外监测哨点、开展技术培训、提供物资支持、开展联合宣传和联合疫情处置等措施,有效降低了境外疟疾疫情对云南省边境地区的威胁。2018年,该项目纳入国家《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与缅甸、老挝、越南、柬埔寨和泰国建立了5个联络办公室和20个联络工作站,在缅甸、老挝和越南边境地区建立了21个跨境疟疾监测哨点,每年通过会议、培训、宣传、联合调查等多种形式建立了疟疾防控长期合作机制。目前,云南省在国家《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指引下,将与周边国家在疟疾防控诊疗技术、药物与疫苗研发、人才培养、信息共享、跨境人群健康服务和健康促进等方面开展更广泛和深入的合作。
论著
1992—2030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分析及预测
林凯, 张陈欢, 徐震东, 李雪梅, 黄仁湛, 刘雅文, 于海航, 古丽斯
2025, 37(1): 24-34.
摘要
(
)
PDF
(229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1992—2021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变化趋势、预测2022—2030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为我国血吸虫病消除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数据库中获取1992—2021年我国、全球及不同社会人口学指数(socio⁃demographic index,SDI)地区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年龄标化患病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 adjusted life year,DALYs)率、年龄标化DALYs率及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伤残损失寿命年(years lost due to disability,YLDs)率、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年龄标化YLDs率,计算各指标估计年度变化百分比(estimated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EAPC)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以分析疾病负担变化趋势。采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分析1992—2021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随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的变化趋势,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yesian age⁃period⁃cohort,BAPC)模型预测2022—2030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结果 2021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年龄标化患病率为761.32/10万、年龄标化DALYs率为5.55/10万、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年龄标化YLDs率为0.38/10万,均低于全球水平(分别为1 914.30/10万、21.90/10万、3.36/10万)及中SDI地区(1 413.61/10万、12.10/10万、1.93/10万)、低⁃中SDI地区(分别为2 461.03/10万、26.81/10万、4.48/10万)和低SDI地区(分别为5 832.77/10万、94.48/10万、10.65/10万),但高于高SDI地区(分别为59.47/10万、0.49/10万、0.05/10万)和高⁃中SDI地区(分别为123.11/10万、1.20/10万、0.12/10万)。2021年,我国男性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820.79/10万)、DALYs率(5.86/10万)均高于女性人群(分别为697.96/10万、5.23/10万);女性人群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YLDs率(0.66/10万)高于男性(0.12/10万);不同性别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高峰均为30 ~ 34岁组,男性、女性人群血吸虫病DALYs率高峰分别为15 ~ 19岁与20 ~ 24岁。与不同SDI地区人群比较,1992—2021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年龄标化患病率下降速度中等[EAPC = -1.51%,95% CI:(-1.65%,-1.38%)],年龄标化DALYs率[EAPC = -3.61%,95% CI:(-3.90%,-3.33%)]与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年龄标化YLDs率[EAPC = -4.16%,95% CI:(-4.38%,-3.94%)]下降速度均最快。APC模型建模结果显示,1992—2021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变化具有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随年龄增长先上升后下降、随时期递进和出生队列推移均下降。BAPC模型预测显示,2022—2030年我国人群血吸虫病年龄标化患病率、年龄标化DALYs率和归因于血吸虫感染的贫血年龄标化YLDs率均呈下降趋势,2030年分别为722.72/10万[95% CI:(538.74/10万,906.68/10万)]、5.19/10万[95% CI:(3.54/10万,6.84/10万)]和0.30/10万[95% CI:(0.21/10万,0.39/10万)]。结论 1992—2021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呈下降趋势,预测2022—2030年我国血吸虫病疾病负担亦呈下降趋势。年龄、时期和队列均对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存在影响,需结合流行现状和防控需求精准开展消除血吸虫病工作。
1990—2035年全球内脏利什曼病疾病负担分析及预测
杨国兵, 何爱伟, 李拥军, 吕山, 陈木新, 田利光, 刘琴, 段磊, 卢艳, 杨剑, 李石柱, 周晓农, 王吉春, 张顺先
2025, 37(1): 35-43.
摘要
(
)
PDF
(165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全球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VL)疾病负担变化,并预测2022—2035年VL疾病负担变化趋势,为全球VL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21)数据库,获取全球VL年龄标化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率及其95%不确定性区间(uncertainty interval,UI),采用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描述1990—2021年全球VL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并按性别、年龄组、国家、地理区域和社会人口学指数(socio⁃demographic index,SDI)分层后进行分析。采用贝叶斯年龄⁃时期⁃队列(Bayesian age⁃period⁃cohort,BAPC)模型预测2022—2035年全球VL疾病负担及其变化趋势,采用平滑样条模型分析VL年龄标化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DALYs率与SDI间的相关性。结果 1990—2021全球VL年龄标化发病率[AAPC = -0.25%,95% CI:(-0.25%,-0.24%)]、患病率[AAPC = -0.06%,95% CI:(-0.06%,-0.06%)]、死亡率[AAPC = -0.25%,95% CI:(-0.25%,-0.24%)]和DALYs率[AAPC = -2.38%,95% CI:(-2.44%,-2.33%)]均呈显著下降趋势。2021年全球不同地理区域中,热带拉丁美洲地区VL年龄标化发病率[2.55/10万,95% UI:(1.49/10万,4.07/10万)]、患病率[0.64/10万,95% UI:(0.37/10万,1.02/10万)]、死亡率[0.51/10万,95% UI:(0,1.80/10万)]、DALYs率[33.81/10万,95% UI:(0.06/10万,124.09/10万)]均最高;全球男性VL年龄标化发病率[0.57/10万,95% UI:(0.45/10万,0.72/10万)]和患病率[0.14/10万,95% UI:(0.11/10万,0.18/10万)]均高于女性[0.27/10万,95% UI:(0.21/10万,0.33/10万);0.06/10万,95% UI:(0.05/10万,0.08/10万)];各年龄组中,5岁以下儿童VL死亡率[0.24/ 10万,95% UI:(0.08/10万,0.66/10万)]最高。1990—2021年,全球VL年龄标化发病率(r = -0.483,P < 0.001)、患病率(r = -0.483,P < 0.001)、死亡率(r = -0.511,P < 0.001)和DALYs率(r = -0.514,P < 0.001)与SDI等级呈显著负相关。经BAPC模型预测,2022—2035年全球VL疾病负担呈下降趋势,2035年VL年龄标化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DALYs率将分别下降至0.11/10万、0.03/10万、0.02/10万、1.44/10万。结论 1990—2021年全球VL疾病负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中亚和西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呈上升趋势;男性VL年龄标化发病率及患病率、5岁以下儿童VL年龄标化死亡率相对较高。预测2022—2035年全球VL疾病负担将持续下降。
刚地弓形虫I型棒状蛋白16对肺腺癌细胞中程序性配体⁃1表达及其与程序性死亡蛋白1结合的影响
李光琪, 周毓宁, 马少寒, 田梅, 党甜甜, 赵志军
2025, 37(1): 44-54.
摘要
(
)
PDF
(2105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刚地弓形虫Ⅰ、Ⅱ、Ⅲ型棒状体蛋白16(rhoptry protein 16,ROP16)对肺腺癌细胞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LI)表达的影响,探索刚地弓形虫I型ROP16蛋白对肺腺癌细胞PD⁃L1相对表达量、细胞膜表面相对分布量及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PD⁃1/PD⁃L1结合的影响。方法 分别构建过表达刚地弓形虫Ⅰ、Ⅱ、Ⅲ型ROP16蛋白慢病毒载体,并转染A549细胞系。以A549细胞为空白对照组,A549细胞转染慢病毒空表达载体为阴性对照组,过表达刚地弓形虫Ⅰ、Ⅱ、Ⅲ型ROP16蛋白的A549细胞为实验组。通过嘌呤霉素筛选稳定过表达细胞株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及免疫荧光实验进行验证。利用Western blotting及RT⁃qPCR技术分别检测刚地弓形虫Ⅰ、Ⅱ、Ⅲ型ROP16蛋白过表达组及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A549细胞中PD⁃L1表达水平,并通过流式细胞术对细胞膜表面PD⁃L1相对分布量进行检测。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为原理设计PD⁃1/PD⁃L1表面结合实验,评估A549细胞内刚地弓形虫Ⅰ型ROP16蛋白对PD⁃1/PD⁃L1结合的影响。结果 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刚地弓形虫I、II、III型ROP16过表达组中ROP16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1.546 ± 0.091)、(1.822 ± 0.047)、(2.334 ± 0.089),ROP16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153 ± 0.949)、(2.436 ± 1.614)、(14.343 ± 0.020)、(12.577 ± 0.285)、(15.090 ± 0.4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 339.00、483.50,P均< 0.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刚地弓形虫I、II、III型ROP16过表达组中ROP16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 0.001)。免疫荧光实验结果显示,刚地弓形虫I、II、III型ROP16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刚地弓形虫I、II、III型ROP16过表达组PD⁃L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85 ± 0.109)、(0589 ± 0.114)、(1.007 ± 0.117)、(0.572 ± 0.151)、(0.426 ± 0.116),PD⁃L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12 ± 0.190)、(1.281 ± 0.465)、(1.950 ± 0.175)、(0.889 ± 0.251)、(0.230 ± 0.1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9.46、14.18,P均< 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刚地弓形虫I型ROP16过表达组PD⁃L1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 < 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刚地弓形虫I型ROP16过表达组PD⁃L1蛋白在A549细胞膜表面相对分布量分别为(10.83 ± 0.60)%、(11.23 ± 0.20)%、(14.61 ± 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8.31,P < 0.05);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比较,刚地弓形虫Ⅰ型ROP16蛋白过表组中PD⁃L1蛋白在细胞膜表面的相对分布量上调(P均<0.001)。ELISA检测结果表明,在重组PD⁃1蛋白浓度为0.04、0.08、0.12 μg/mL时,刚地弓形虫Ⅰ型ROP16过表达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细胞吸光度(absorbance,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F = 10.45、11.68、52.68,P均< 0.05),其中刚地弓形虫Ⅰ型ROP16过表达组A值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P均< 0.05),表明刚地弓形虫Ⅰ型ROP16蛋白以浓度依赖方式促进A549细胞中PD⁃L1与PD⁃1结合。结论 过表达刚地弓形虫Ⅰ型ROP16蛋白可在mRNA及蛋白水平上调A549细胞中PD⁃L1表达及在A549细胞膜表面的相对分布量,并以浓度依赖方式影响PD⁃1/PD⁃L1结合。
人工智能识螺系统识别湖北钉螺滇川亚种与拟钉螺的效能评价
周济华, 白少文, 施亮, 张键锋, 杜春红, 宋静, 张宗亚, 颜嘉琦, 吴安东, 董毅, 杨坤
2025, 37(1): 55-60,68.
摘要
(
)
PDF
(2014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评价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识螺系统识别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湖北钉螺滇川亚种与拟钉螺的效能。方法 2024年5月,于云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选取丽江市永胜县永北镇采集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和拟钉螺样本各50只,通过智能手机拍摄100张螺样图像,包括25只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和拟钉螺壳口向上的正面图像及25只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和拟钉螺壳口向下的背面图像。由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血吸虫病防治专家根据图像质量和形态特征将螺样鉴别为“湖北钉螺滇川亚种”或“拟钉螺”,建立螺类图像分类标准数据集,并将该鉴别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基于智能手机微信小程序的AI识螺系统对100张螺样图像进行识别。于云南省18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血吸虫病防治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随机选取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对100张螺样图像进行人工识别测评,并按照查螺年限中位数将其分为两组,分析查螺年限对钉螺识别的影响。将AI识螺系统及人工识别结果分别与“金标准”进行比较,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约登指数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以评价识别结果与“金标准”的一致性。采用克朗巴哈α系数评价人工识别结果的内部一致性。结果 累计选取54名血吸虫病防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人工识别测评,应答率为100%(54/54);人工识别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AUC分别为90%、86%、94%、0.80和0.90。人工测评结果内部总体一致性克朗巴哈α系数为 0.768,其中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和拟钉螺图像内部一致性克朗巴哈α系数分别为0.916 和 0.925。螺样图像人工识别准确率为90%,其中湖北钉螺滇川亚种(86%)与拟钉螺识别准确率(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778,P > 0.05)。壳口向上(88%)与壳口向下螺样图像人工识别准确率(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444,P > 0.05);查螺年限≤ 6年组和> 6年组人工识别螺样图像准确率分别为75%和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792,P < 0.05)。AI识螺系统识别湖北钉螺滇川亚种准确率为88%,与人工识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204,P > 0.05),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76%、AUC为0.88;对壳口向上和壳口向下螺样图像识别准确率分别为90%和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379,P > 0.05)。AI识螺系统识别准确率高于查螺年限≤ 6年组人员([χ2] = 5.604,P < 0.025)。结论 AI识螺系统对螺样图像识别准确性与专业技术人员人工识别水平接近,可应用于云南省湖北钉螺滇川亚种与拟钉螺识别。
静脉及腹腔感染途径对BALB/c小鼠巴贝虫感染及脾脏免疫细胞的影响
杨汉银, 蔡玉春, 闫书宁, 辛怡, 莫子冉, 徐斌, 郑彬
2025, 37(1): 61-68.
摘要
(
)
PDF
(158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观察经静脉和腹腔接种田鼠巴贝虫后,BALB/c小鼠田鼠巴贝虫染虫率及脾形态和脾免疫细胞占比变化,为巴贝虫感染免疫调控机制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实验室保种田鼠巴贝虫虫株制备染虫率为10%的全血血样,将75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静脉接种组和腹腔接种组,每组25只。腹腔接种组和静脉接种组小鼠分别经腹腔和静脉接种染虫率为10%的全血100 μL,接种当天记为d0;正常对照组为健康小鼠,不作任何处理。分别于d7、d14、d21、d28、d35采集各组小鼠尾尖血样制作薄血膜血片,观察并比较红细胞染虫情况。此外,分别于d7、d14、d21、d28、d35从各组随机选择5只小鼠,剖杀后取脾脏,测量脾脏大小和质量;分离脾细胞,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CD3e+ T细胞、CD45R+B细胞、CD49b+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细胞)和巨噬细胞(Mø细胞)(F4/80)等免疫细胞占CD45+ 淋巴细胞的比例。结果 静脉接种组和腹腔接种组小鼠染虫率均于d7达到高峰,染虫率分别为22.80%、4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8.141,P < 0.01);随后两组染虫率均迅速下降,至d35时血涂片中已无法观察到虫体。静脉接种组小鼠脾脏长度[(32.91 ± 2.20) mm]、宽度[(9.82 ± 0.43) mm]及质量[(0.78 ± 0.10) g]均于d14达最大值,腹腔接种组小鼠脾脏长度[(32.42 ± 3.21) mm]、宽度[(10.25 ± 0.73) mm]及质量[(0.73 ± 0.09) g]分别在d21、d7、d14达最大值。d21时,静脉接种组、腹腔接种组、正常对照组小鼠脾脏长度、宽度和质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0.310、9.824、10.672,P均< 0.05);腹腔接种组小鼠脾脏长度、宽度和质量均大于静脉接种组(P 均< 0.05)。静脉接种组和腹腔接种组小鼠脾脏CD3e+ T细胞 [(60.60 ± 6.20)% 和(39.68 ± 7.62)%]、CD45R+B细胞 [(43.32 ± 2.08)%)和(49.53 ± 4.90)%]、CD49b+NK细胞 [(6.88±1.34)% 和(7.71±1.59)%]、Mø细胞(F4/80)占比[(2.21 ± 0.29)% 和(3.80 ± 0.35)%]分别于d14、d21、d21、d14达峰值。d14时,静脉接种组、腹腔接种组、正常对照组小鼠脾脏CD3e+ T细胞和Mø细胞(F4/80)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16.730、15.941,P均< 0.05);静脉接种组小鼠脾脏CD3e+ T细胞占比高于腹腔接种组,Mø细胞(F4/80)占比低于腹腔接种组(P 均< 0.01)。d21时,3组小鼠脾脏CD3e+ T细胞、CD45R+ B细胞、CD49b+ NK细胞和Mø细胞(F4/80)占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9.252、14.349、13.436、8.180,P均< 0.05);静脉接种组小鼠脾脏CD3e+ T细胞占比高于腹腔接种组,CD45R+ B细胞和Mø细胞(F4/80)占比均低于腹腔接种组(P 均< 0.01)。d28时,3组小鼠脾脏CD3e+ T细胞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9.772,P < 0.05);静脉接种组CD3e+ T细胞占比低于腹腔接种组(P < 0.01)。结论 腹腔接种和静脉接种均可致BALB/c小鼠感染田鼠巴贝虫,且腹腔接种后小鼠染虫率高于静脉接种。腹腔接种和静脉接种田鼠巴贝虫对小鼠脾脏形态和免疫细胞占比造成的影响存在差异,提示不同接种方式对小鼠免疫应答机制具有不同影响。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福寿螺分布影响因素及适生区扩散预测
李中秋, 刘榆华, 郭云海, 魏子昕, 陈军虎, 王强, 李天美, 李石柱
2025, 37(1): 69-75.
摘要
(
)
PDF
(23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福寿螺分布影响因素、预测2050年和2070年福寿螺适生区扩散趋势,为该地区福寿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23—2024年大理白族自治州12个市(县)福寿螺现场调查结果,获取福寿螺采样点经纬度信息。从全球气候数据网站(www.worldclim.org)获取年平均温度、平均日间温度范围、等温性、温度季节性、最暖月最高温度、最冷月最低温度、温度年度范围、最湿季平均温度、最干季平均温度、最暖季平均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年降水量、最湿月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降水量季节性、最湿季降水量、最干季降水量、最暖季降水量、最冷季降水量等19种气候因子以及代表性浓度路径(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RCP)数据。将上述气候因子数据导入最大熵(maximum entropy,MaxEnt)模型软件构建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衡量模型预测的准确度,采用刀切法分析以上19种气候因子对大理白族自治州福寿螺分布的影响。采用MaxEnt模型预测2024年大理白族自治州福寿螺适生区分布,并借助RCP4.5情境下2050、2070年气候数据预测大理州福寿螺未来适生区分布。结果 共获取91个福寿螺采样点信息。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axEnt模型预测大理白族自治州福寿螺的AUC值为0.885 ± 0.088。19种气候因子中,最暖月最高温度对大理白族自治州福寿螺分布影响最大,其次是最干季平均温度、最湿季平均温度和最冷月最低温度。经预测,2024年大理白族自治州福寿螺适生区面积为14 555.69 m2;受气候因素影响,未来适生区将逐渐向该州东南部扩大,2050、2070年大理白族自治州福寿螺适生区面积将分别扩大至21 475.61 km2和25 782.52 km2。结论 温度是影响大理白族自治州福寿螺分布的重要因素,2050、2070年该州福寿螺适生区将逐渐向东南部扩大。
防治研究
2021—2023年广州市白纹伊蚊监测
周金华, 何时雨, 刘通, 程志飞, 李晓宁, 江毅民, 梁雪莹, 陈宗遒, 秦鹏哲
2025, 37(1): 76-80.
摘要
(
)
PDF
(130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2021—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变化及季节消长规律,为白纹伊蚊防制和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2023年1—12月,在广州市辖区内所有街道(镇)设置白纹伊蚊监测点,其中5—9月每半月监测2次、其余月份每月监测1次。每个监测周期在居民区、公园、医疗机构、学校、其他机关和团体单位、建筑工地、特种行业和其他8种环境类型中,收集室内外小型积水容器中的蚊幼虫进行蚊种鉴定,采用电动吸蚊器收集成蚊后行蚊种鉴定和雌雄分类;在伊蚊孳生、栖息处设诱蚊诱卵器,收集成蚊及蚊卵后进行鉴定。计算诱蚊诱卵指数(mosquito oviposition index,MOI)、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BI)、人诱停落法成蚊密度(adult mosquito density index,ADI)和标准间指数(standard space index,SSI);将各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分成0 ~ 3级,其中0级为合格,计算各年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合格率。此外,对2021—2023年广州市白纹伊蚊MOI、SSI、BI和ADI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2021—2023年广州市白纹伊蚊监测点密度合格率分别为61.69%、68.75%和55.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97.712,P < 0.001)。各年合格率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1月开始逐渐下降,5—10月维持在较低水平,11—12月逐渐回升。2021—2023年1—12月广州市白纹伊蚊BI、SSI、MOI、ADI值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各年BI值分别在6月上半月(4.03)、7月上半月(3.89)和8月下半月(5.02)达峰值;2021—2022年SSI分别在6月下半月(0.93)和5月下半月(0.59)达峰值,2023年两个峰值分别出现于6月下半月(0.94)和9月上半月(1.12);2021—2022年MOI分别在5月上半月(8.64)、6月上半月(8.96)达峰值,2023年两个峰值分别出现于5月下半月(10.21)和6月下半月(10.89);各年ADI分别于6月上半月(3.41)、6月下半月(4.06)和7月上半月(3.61)达峰值。结论 广州市5—10月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建议持续加强白纹伊蚊密度和季节消长监测,并根据其消长规律及时开展防蚊、灭蚊工作。
鄱阳湖区禁捕退捕后渔民转产转业对血吸虫病防控的影响
吴俊, 袁敏, 胡飞
2025, 37(1): 81-84.
摘要
(
)
PDF
(1277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了解鄱阳湖区禁捕退捕后渔民转产转业对经济收入及血吸虫病防控的影响,为制定该区血吸虫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3年5—6月,在鄱阳湖区都昌县、鄱阳县和余干县各选择1个乡(镇)作为调查区域,在各乡(镇)调查禁捕前从事渔业活动且年龄≤ 60岁者不少于500人。通过“问卷星”平台对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禁捕退捕前后从事不同生产活动收益比,接触疫水频次、家庭经济收入变化等。收集2016—2023年都昌县、鄱阳县和余干县渔民血吸虫病查、治资料,以及调查对象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和晚期血吸虫病患病信息。比较禁捕退捕后调查对象经济收入、疫水接触频次变化,以及3个县渔民血检阳性率、查病受检率和受治率变化。结果 共调查2 449名渔民,平均年龄为(49.55 ± 8.86)岁;其中专职渔民占67.54%(1 654/2 449),兼职渔民占32.46%(795/2 449)。专职和兼职渔民从事捕鱼活动的收益比分别从禁捕退捕前的88.15%和34.82%降至禁捕退捕后的< 0.01%和0.03%,其他各类生产活动收益比均有所上升。认为经济收入减少或大幅度减少的专职渔民占79.93%(1 322/1 654),高于兼职渔民(占66.79%,531/795)([χ2] = 50.307,P < 0.001);认为经济收入变化不大的兼职渔民占15.60%(124/795),高于专职渔民(占4.11%,68/1 654)([χ2] = 96.274,P < 0.001)。禁捕退捕后渔民接触疫水频次减少,其中彻底不接触、大幅度减少接触和减少接触人数分别占14.74%(361/2 449)、57.78%(1 415/2 449)和26.05%(638/2 449)。都昌县、鄱阳县和余干县渔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人群查病受检率和受治率分别由2016年的9.79%、87.14%、97.80%下降至2023年的4.38%、53.16%、71.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6.944、865.194、238.953,P均< 0.01);调查对象中晚期血吸虫病、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分别占42.64%(826/1 937)和6.08%(149/2 449)。结论 鄱阳湖区禁捕退捕后渔民转产转业有利于血吸虫病防控,但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增加等因素影响,使得此类人群健康管理难度增加。
实验研究
江苏省淮安市首例猴痘病例病原学特征与分子进化研究
杨鹏飞, 何芳, 燕清丽, 耿合员, 高彤, 高强, 熊成龙, 彭海燕
2025, 37(1): 85-92,97.
摘要
(
)
PDF
(2576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江苏省淮安市首例猴痘确诊病例的病毒亚型及分子进化和分子传播网络特征,为了解猴痘病毒传播进化动态、制定淮安市猴痘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提取淮安市首例猴痘确诊病例病变皮疹(痘)拭子样本DNA,采用超灵敏度猴痘病毒全基因组捕获试剂盒构建扩增子测序文库。利用Nanopore测序平台的GridION X5纳米孔测序仪进行高通量测序,序列拼接后进行猴痘病毒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开展基因谱系分型,并进行分子网络溯源分析。结果 高通量测序成功获取该例猴痘确诊病例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97 182 bp,基因组序列命名为hMpxV/China/JS⁃HA01/2023,属于IIb分支(西非分支)B.1.3型。与猴痘病毒株参考序列MPXV⁃M5312_HM12_Rivers⁃001(GenBank登录号:NC_063383)比对,淮安株基因组序列携带86个SNPs,其中40个SNPs位于编码区,为非同义突变;有73个SNPs 为载脂蛋白B mRNA编辑酶催化多肽样蛋白3(apolipoprotein B mRNA⁃editing catalytic polypeptide⁃like 3,APOBEC3)引起的核苷酸突变。97条基因序列中,共有79条进入分子网络,入网率为81.44%、入网基因距离阈值为0.35/105;在形成的猴痘病毒分子传播网络中,有2个大的分子传播簇、1个散在分子簇,hMpxV/China/JS⁃HA01/2023位于较大分子传播簇中。纳入的97条基因序列共形成92种单倍型,其中Hap_4、Hap_6、Hap_38为共享单倍型;hMpxV/China/JS⁃HA01/2023独享的单倍型Hap_1由独享单倍型Hap_43突变形成,而独享单倍型Hap_43由共享单倍型Hap_38突变形成。结论 成功获得淮安市首例猴痘确诊病例猴痘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初步掌握了该病毒分子进化和分子传播网络特征。
临床研究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抗弓形虫抗体调查
杨宇娟, 王倩, 向立丽, 蒙延娜, 张慈现, 付杰
2025, 37(1): 93-97.
摘要
(
)
PDF
(113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调查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刚地弓形虫感染血清学阳性率,并与健康对照者比较,从而为揭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见解。方法 采集2017—2024年徐州市中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25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和300例健康体检者血液样本,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抗弓形虫 IgG和IgM抗体。收集患者性别、年龄、猫接触、生食或食用未煮熟肉类、恶性肿瘤类别、临床症状、输血、治疗等人口学和临床特征,比较不同特征患者弓形虫感染血清学阳性率。结果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年龄(t = 0.72,P > 0.05)、性别([χ2] = 0.93,P > 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弓形虫感染血清学阳性率分别为20.89%和4.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34.81,P < 0.01);两者血清抗弓形虫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89%和4.33%,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 = 34.81,P < 0.01);两者血清抗弓形虫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33%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 = 2.02,P > 0.05)。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生性肿瘤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弓形虫感染血清学阳性率分别为23.08%、16.67%、19.23%、24.00%和26.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44,P > 0.05),但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者(校正[χ2] = 23.92、10.74、13.76、12.84、14.54,P 均< 0.01)。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有无猫接触史、是否生食或食用未煮熟肉类、有无化疗、有无输血治疗等特征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弓形虫感染血清学阳性率均无显著影响([χ2] = 0.76、1.97、0.00、2.81、2.38、0.66,P均 > 0.05)。结论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弓形虫感染风险较高,应加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弓形虫感染监测。
综述
全健康视角下人兽共患病防治现状及面临挑战
李慈怀, 陈凤, 吕山
2025, 37(1): 98-103.
摘要
(
)
PDF
(1059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人兽共患病的防控是一个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需通过多地区、多学科、多部门合作以提升防治效果。全健康(One Health)理念通过跨学科、跨部门、跨领域的深度协作,致力于实现人类、动物以及环境的共同健康。本文回顾了全健康理念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棘球蚴病、狂犬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血吸虫病防控中的成功实践,并探讨了该理念应用于人兽共患病防控所面临的挑战,旨在从人⁃动物⁃环境层面为人兽共患病综合防控策略的制定和防控措施的实施提供参考。
病例报道
急性肝片形吸虫病1例
汪平帮, 黄竹英, 王宏, 刘年猛, 张珂瓅, 肖怀忠
2025, 37(1): 104-106.
摘要
(
)
PDF
(1540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肝片形吸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肝片形吸虫主要感染反刍动物,偶可感染人类。本文报道了1例以“腹胀伴皮肤、巩膜黄染1 d”为主诉的急性肝片形吸虫病患者的诊治过程,旨在为该病临床诊疗提供参考,避免误诊误治。
(双月刊 1989年创刊)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
名誉主编:王陇德(院士)
主编:周晓农
常务副主编:杨坤
编辑部副主任:汪伟
ISSN 1005-6661
CN 32-1374/R
新闻公告
更多>>
投稿声明
2023-12-14
2025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稿约
2025-02-11
2025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征订启事
2024-11-26
中华预防医学会关于举办加速消除乙型肝炎学术会议的通知
2024-03-21
中华预防医学会关于2024世界流感大会的征文通知
2024-02-28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第八届编辑委员会名单
2023-11-08
中华预防医学会关于举办 2023年中国慢性病防控大会的通知 (第二轮)
2023-09-21
中华预防医学会关于举办疫苗可预防呼吸系统感染学术会议的通知
2023-09-05
中华预防医学会关于举办 2023年中国慢性病防控大会的通知 (第一轮)
2023-08-28
中华预防医学会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高血压防治大会的通知(第二轮)
2023-07-03
中华预防医学会关于举办第一届 中国高血压防治大会的通知(第一轮)
2023-04-26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订阅单
2022-12-01
2023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征订启事
2022-12-01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订阅单
2021-11-15
2022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征订启事
2021-11-15
喜讯:《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入选《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0科技版)》
2021-08-23
喜讯:《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被2021-2022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收录
2021-05-07
喜报:《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继续入选2020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2021-03-12
2021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征订启事
2020-09-23
寻找最美“逆行者”公益宣传活动启动
2020-04-30
扫一扫,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
下载中心
更多>>
2025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征订启事
2025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订阅单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中英文)》-论文专有使用权授权书
Endnote参考格式
论文模板
友情链接
更多>>
热带医学
寄生虫病与感染性疾病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